万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密少陵原帝王将相有钱人的长眠之地澎 [复制链接]

1#

原创高成儿时拾史事

假如你穿越到了古代,成为了一名盗墓贼,恰逢天下大乱、局势动态,干什么坏事都没人管。这时,你最想去哪个地方盗墓呢?是没有卧牛之地的洛阳邙山?还是梁孝王的宝库永城芒砀山?亦或者唐太宗的九嵕山?至于秦始皇的骊山嘛,东西挺多,但有点危险,《史记》里不是说暗藏强弓劲弩,还有大量的水银吗。其实,不管去哪,名气越大的地方,想要去盗墓的人肯定更多,撇开咸阳原、北邙山这些热门地区,长安城东南的少陵原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去处,那里埋葬着许多重量级人物。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一位汉朝皇帝: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在他之前,西汉的列祖列宗基本上都把墓地选在长安城北的咸阳原上,只有汉文帝刘恒比较不合群,他把陵墓选在了长安城东南的一座山上,取名为霸陵。汉宣帝上台之后,也没有将陵址安排在咸阳原上,而是在长安城东南的鸿固原,他筑陵的方式还是很合群的,采用堆土为陵的方法,远远望去就是个大土堆,不像汉文帝或者一些唐朝皇帝,喜欢因山为陵。少陵原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汉宣帝有直接关系。他原本是太子刘据的孙子,出生没多久便遭遇巫蛊之祸,汉武帝驾崩时,下令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虽然如此,他常常跑到民间游玩考察,其中就包括了鸿固原,班固《汉书》记载: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数上下诸陵,周遍三辅,常困于莲勺卤中。尤乐杜、鄠之间,率常在下杜。早在少年时期,汉宣帝就喜欢在杜、鄠两县之间游览,对这些地方留下了深刻印象。登基后,他便把陵墓选在了这里。

少陵原的少陵又是什么呢?少陵指的是汉宣帝结发妻子许平君的陵墓,许平君是刘病已的首任皇后,可惜红颜薄命、命途多舛,被权臣霍光的老婆给惦记上了,她想让自己女儿霍成君当皇后,如此一来,许皇后就成了绊脚石,为了利益,她竟然痛下杀手,毒死了正在坐月子的许平君。汉宣帝十分悲痛,将皇后安葬在杜陵南园,由于规模比帝陵要小,所以人们将许皇后陵称之为少陵,少陵原的名号也从此而来。皇帝都葬在了这里,他的臣子、宗室当然也以葬在少陵原为荣,像车骑将军张安世、丞相丙吉、中山哀王刘竞等人也陪葬杜陵。

在西汉中前期,还有一个特殊的陵邑制度,政府会在已故皇帝的陵墓附近建造城市,将全国各地的豪强、富户迁徙过来,这样既增强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也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那些地头蛇都被集中在长安城郊外,天子脚下,想要作乱几乎没有可能。汉宣帝的杜陵也有陵邑,在当时相当繁华,人口总数超过了3万户,这些人去世以后,必然是就近安葬,其中的豪强、富户会修造奢华的陵墓,为后世摸金校尉光顾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由。

汉朝灭亡后,长安城仍然是隋唐两朝的政治中心,少陵原仍然得到许多达官显贵的青睐,一辆辆灵车,一队队送葬者,向这里走来,他们立下墓碑,摆放好石像生,垒起一座座高大的封土。一千多年后,地下的金银财宝大多已经被盗,墓志铭却像一本无声的书籍,为我们讲述背后的故事。

在少陵原的墓冢里,出土过一位女子的墓志,她叫元苹,铭文评价说:动之礼则,柔嘉端懿;顺以为妇,孝於奉亲。尝修理内事之馀,则诵读诗书,玩习华墨。是个懂礼数、孝顺公婆、喜欢读书的好妻子,可惜天不假年,仅仅三十六岁便溘然长逝,永以即岁十一月五日祖载终于太平坊之假第,明日庚申巽时窆于万年县义善乡少陵原先茔外东之直南三百六十余步。死亡于太平坊,安葬在少陵原丈夫的祖坟外,连距离多少步都写的非常精确。

元苹的去世,对子女,对丈夫,都是巨大打击。况长未适人,幼方索乳,大女儿没有出嫁,便没了妈妈,小的呢还在喝母乳,母亲却永远的走了。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丈夫每天从门里进进出出,看到空荡荡的席子,亡妻穿过的衣服,用过的化妆品,悲从中来,不忍心再看一遍。从这则墓志中,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一个唐代家庭的不幸,元苹许多人并不了解,她的丈夫非常有名,有唐京兆韦氏……前京兆府功曹参军曰应物,是著名诗人韦应物,他的家族墓地就在少陵原上。

另一个墓地出土的铭文,也使后人相当的感动。作者刘应道,他的妻子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女儿李婉顺,两人都在世时,刘应道发现李婉顺是个难得的才女,什么王朝的兴衰,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她都能信手捏来,讲到点子上,令丈夫颇为惊讶,感慨说:实有大丈夫之志,岂儿妇人之流欤!李婉顺虽然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日常生活中却异常的低调,除丈夫外,对任何人都不显山露水,也许是受到了早年身世的影响。在她只有几岁时,玄武门之变发生,她的父亲、兄弟全被李世民杀害,政治方面的原因,迫使李婉顺必须将能力深藏,不让其他人知道,哪怕是童仆。刘应道与夫人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希望白头偕老,言念百龄,初非始望。死生契阔,庶期偕老。谁能想命运给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龙朔元年六月六日,李婉顺因病死于长安居德坊,享年四十岁。刘应道没有办法,其年十一月六日,窆于雍州万年县洪原乡之少陵原,去掩穷埏,照室之珍俄远;归临虚寝,比德之宝长空。把妻子安葬在少陵原,看见回填完毕的墓道,空荡荡的房间,他的心里备受煎熬。如果没有墓志,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这段往事。

类似的墓冢在少陵原上还有很多,明朝之后,这里又增加了十三陵。北京有一个十三陵了,怎么西安还会有一个呢?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埋葬的对象不一样,北京十三陵是帝陵,墓主人都是明朝皇帝,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之类的。少陵原上的明十三陵埋得是王爷,级别比北京要小得多。朱元璋登基后,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就藩西安,从此以后,这一脉朱家子弟就在西安扎下根来,他们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王爷去世了,就葬到少陵原,与祖宗们比邻而居,并有士兵专门把守。随着时间流逝,守墓人员与本地老百姓通婚,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村落。有的还在明朝灭亡后从事殡葬有关的产业,比如制香、制蜡等等。

少陵原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古代贵族、高级官员安葬于此?它到底有何魅力?首先在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长安城的近郊,首都附近,有钱有权的人非常多,交通也十分便利,想要送葬、扫墓都非常的方便;其二,这里风光秀丽,是古人郊游的理想场所,吕温有诗云:少陵最高处,旷望极秋空。君山喷清源,脉散秦川中、泾灞徒络绎,漆沮虚会同。东流滔滔去,沃野飞秋蓬。极目远眺,只见秦岭巍峨高耸,浐河、潏河流水潺潺,视野极其开阔,李白来到少陵原,也说: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被少陵原的风光所吸引。羁旅他乡的温庭筠,常常回忆起少陵原上杜陵的美好: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其三,少陵原黄土深厚,便于建造墓穴,达官贵人的墓地往往很深,假如建到一半碰到地下水,那就很尴尬了,少陵原海拔四百多米至六百多米,为墓室修造留下了充足空间。最后一点,汉宣帝的带动效应,皇帝埋葬的地方,往往是风水最佳的宝地,汉宣帝在少陵原上修建杜陵,提升了这里的知名度,也使其他人纷纷效仿,能够和皇帝、达官显贵葬在一块,那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