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术头条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人工合成淀粉, [复制链接]

1#

超过70%的新冠重症患者会出现精神错乱

此前一些调查显示,有80%的重症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会经历精神错乱。一项发表于BMJOpen的新研究证实了这些现象,表明新冠重症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精神错乱,表现为思维混乱和对周围环境的意识下降。研究人员分析了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位新冠重症患者,超过70%的参与者都会经历长时间的精神错乱,其中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持续数天,平均10天。有1/3的参与者在出院后,仍然无法从精神错乱的症状中完全恢复。这可能是由于镇静药物的使用、大脑缺氧、身体内暴发大范围的炎症和治疗方法导致的。研究人员表示,由于疫情的蔓延,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数量还在增加,而接种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

新冠病毒感染者体内分离出超强抗体:对多种变异病毒有效

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发表在《CellReports》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指出,发现了一种"超强效"的单克隆抗体,对多种变异新冠病毒都有效。范德堡大学的计算微生物学和免疫学项目主任伊夫林·乔尔杰夫(IvelinGeorgiev)博士表示,新冠病毒正在不断进化,因此,更应该采取一种更积极主动的方法来抗击疫情。为此,乔尔杰夫和他的同时利用LIBRA-seq技术,该技术能够使研究人员筛选出针对其他尚未引起人类疾病,但却潜在存在感染人类的病毒抗体。通过该技术,乔尔杰夫从感染了新冠病毒康复的患者身上分离出一种单克隆抗体。该抗体不仅拥有中和新冠病毒的能力,还可以有效对抗变异新冠病毒。

不需要冷藏的微针贴片新冠疫苗

中国国家纳米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款微针贴片,可以将新冠疫苗直接送入皮肤。最重要的是该贴片可以在室温下保存30天以上。目前全球有20多亿人全面接种了新冠疫苗。然而,许多生活在资源有限的国家的人无法接种疫苗,部分原因是这些地区缺乏符合温控要求的运输和储存设施。

去除饮用水中的重金属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一种从水中去除重金属的新方法,他们表示,这一过程比目前使用的任何其他系统都要节能。它的原理是电击透析法(shockelectrodialysis),可以使水流中的铅减少95%。

用人工智能方法预测抗癌免疫力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预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哪些新抗原。癌细胞基因组的突变导致它们在其表面显示不同的新抗原。其中一些被免疫T细胞识别和摧毁,但其他一些对T细胞来说似乎是看不见的。这项名为pMTnet技术对预测癌症预后和免疫疗法带来积极影响。

利用SpaceX卫星信号精确定位地球上的位置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使用Starlink精确定位地球上的位置,就像GPS那样。这是SpaceX之外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Starlink系统进行导航。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可能会成为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替代品。

二氧化碳反应堆制造“火星燃料”

辛辛那提大学、加州大学、莱斯大学、上海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的工程师们正在开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的新方法,以应对气候变化,并让宇航员从火星回家。火星大气几乎全部由二氧化碳组成。研究人员称,宇航员到达这颗红色星球后,通过制造他们需要的燃料,可以节省一半的回家所需的燃料。

3D纳米墨水推动行业疆界

密歇根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可以3D打印的纳米复合聚合物墨水,这种墨水使用了碳纳米管(CNTs),以其高抗张强度和轻盈著称。这种革命性的墨水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性能,将在航空航天、医学和电子领域有许多应用。

电子受体调控水稻土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姚槐应研究组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SIP)结合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Fe3+、NO3-和生物炭是否可以作为电子受体,调控水稻土的AOM过程;确定哪些微生物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建立微宇宙实验,通过添加13CH4后以13CO2的富集情况来评估电子受体作用,探究不同电子受体所参与的功能微生物。

陈锐志团队发布高精度音频室内定位“中国芯”

由武汉大学成果转化企业浙江德清知路导航研究院研制的音频定位芯片,在德清国际会议中心发布。本次发布的28nm制程KeplerA是知路导航研究院推出的首款产品,是全球首款基于RISC-V高精度音频测距的专用芯片,设计有基站和标签两种模式,拥有自主可控(全自主研发)、精准定位(精度可达分米)、容易布设(基站通电即可用,单基站可覆盖30-50米)、手机接入(兼容消费级终端,任意智能手机终端可用)、无限并发(采用无需基站和终端交互的广播博士,不限容量)、保护隐私(终端解算,用户自主选择是否共享位置)等六大特性。

大气痕量元素致癌风险仍超阈值

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传统的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化学传输模型进行修正,首次揭示了11种大气有害痕量元素的暴露浓度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人员发现,从年到年,我国砷、镍、铬等11种有害痕量元素排放量从吨降至吨,降低了约20%。尽管如此,年,包括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部分地区在内的多个地区的有害痕量元素浓度仍超过阈值。其中,燃煤源的减排量占据主导地位,占有害痕量元素总减排量的8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从年至年,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源的有害痕量元素排放量在全国各地区增加了30%~50%。

舌侧隐形正畸技术更加精准高效

“成年牙周病发病率86%,牙颌畸形发病率72%,可以说,成年人的口腔疾病极其普遍。”9月23日,医院举行的“更美更健康”记者会上,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徐宝华表示要重视口腔健康,并介绍了成人正畸和数字化口腔种植技术等。他指出,相比较无托槽透明牙套隐形正畸技术,舌侧隐形正畸技术更加精准高效。

“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正式发布

9月24日,在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与多学科协同创新”平行论坛上,由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正式发布。这一基于“悟道”的手语播报数字人,会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正式投入应用,提供全流程智能化的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用手语根据文字自动播报相关信息,方便听障人士收看赛事专题报道,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幸福感。这是“悟道”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冬奥新场景下,进行智能普惠的关键一步,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国内外空白。

蚂蚁自带抗生素

最近,人们发现非洲四足蚂蚁身上携带着能够杀死MRSA细菌的化合物。这是一种可怕的细菌,因为它们对已知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而且会攻击人类。联想到植物以及粮食生产也受到抗性植物病害的威胁,因此,植物也可以从蚂蚁产生的化合物中获益,以保护自己。研究人员查阅了现有的科学文献,从蚂蚁腺体和蚂蚁细菌中发现了惊人数量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够杀死重要的植物病原体。因此,研究人员建议,人们可以利用蚂蚁及其化学防御“武器”来保护农业植物。

婴儿粪便中的微塑料含量高于成人

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由较大的塑料物体破碎而来。据估计,一个人平均每周会摄入多达5克的微塑料,一些微塑料通过消化系统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另一些会在身体器官内积聚。近日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的一项研究显示,婴儿粪便中的某些微塑料含量是成人的10到20倍。研究人员表示,婴儿的嘴部活动,例如接触牙套、塑料玩具、奶瓶、勺子等,都可能导致微塑料的摄入。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

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人工合成淀粉

淀粉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纸、生物塑料等产品的重要工业原料。目前,绝大多数淀粉来自于农作物,其光合作用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淀粉。然而,这种天然合成过程复杂且低效,因而亟需改善农作物合成淀粉的技术,或发展其他合成方法,如人工合成法。近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中,中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型、无需利用生物细胞的人工合成淀粉的方法。

人类在末次冰盛期内就已定居北美洲

研究人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内发现了一系列人类脚印,其形成时间估计为2.3万~2.1万年前。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脚印多数来自青少年和儿童,而来自成年人的则较少。相比文化遗址或其他人类活动痕迹,脚印能提供更直接的人类活动证据。这一发现表明,在末次冰盛期发展到阻止人类迁徙的阶段之前,人类已经抵达北美洲南部,而且在这一时期内人类曾在北美洲定居了将近年。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科学》上。

致命的裂谷热病毒入侵细胞的机制

裂谷热(RiftValleyfever)是一种由蚊虫叮咬或密切接触患病动物引发的出血热,病原体为裂谷热病毒,目前主要发现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裂谷热在人群中暴发时,死亡率达1%~2%,且尚无特定的治疗方案。一项发表于《细胞》的新研究发现,裂谷热病毒入侵细胞和一种与胆固醇代谢相关的蛋白质相关。

非洲疟疾对青蒿素联合疗法的耐药性被证实

近日一项研究证实,非洲的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ACTs)产生了耐药性。目前,疟疾的一线治疗为青蒿素联合疗法,即通过同时使用青蒿素类药物及“伴侣”药物,以减少耐药性。研究团队至年在乌干达的名受试者中,发现14名患者体内的疟原虫具有耐药性,其中13名患者体内的疟原虫的kelch13基因出现了2种突变,这两种突变被认为与东南亚疟原虫对ACTs的耐药性有关。全世界超过90%的疟疾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在非洲大陆,因此此类突变这很可能导致对ACTs“超级耐药性”疟原虫的诞生。这一发现说明研究者有必要开发新的疟疾治疗药物。相关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水循环的加剧可以减缓全球变暖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水循环的加剧促使更多的海洋热吸收进入深海,减缓了全球变暖的速度。气候变暖加剧全球水循环,使得潮湿地区变得更加潮湿,干燥地区变得更加干燥。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气候模型实验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加剧了亚热带海洋的干燥,其海洋表面盐度增加导致上层海水密度增加,使得更多的热量被吸收进深海,这一海洋热吸收率的增加降低了表面变暖的速率。与没有这一过程的模拟结果相比,瞬态气候响应相差0.4K,突出了水循环变化对海洋热吸收和瞬时气候变化的影响。这项研究于9月23日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

研究揭示糖蛋白激素作用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蒋轶团队,联合浙江大学研究员张岩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首次解析了糖蛋白激素GPCR处于失活状态和多种激活状态下的四个结构。该工作揭示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G)识别LHCGR的分子机制,以及1期临床实验的小分子化合物Org与受体LHCGR相互作用细节模式;鉴定了糖蛋白激素选择性结合LHCGR和促卵泡激素受体的关键氨基酸残基;提出了激素配体激活受体的“PushandPull”模型。

皮脂RNA中发现帕金森病特有信息,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先期干预

日本花王株式会社、顺天堂大学、Preferred网络株式会社共同宣布,他们的联合研究小组在帕金森病患者的皮脂RNA中发现了与该病症相关的特有信息。结合皮脂RNA信息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用于对帕金森病的诊断。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网络版。

科学家基于深度学习预测T细胞受体-抗原结合特异性

免疫T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消灭肿瘤细胞的主要执行细胞。免疫T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始于T细胞对肿瘤抗原(antigen)的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在人体的癌细胞被免疫T细胞识别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肿瘤新生抗原(neoantigen)是肿瘤抗原的一类。他们来自于肿瘤的体细胞突变,是引发T细胞反应的主要成分。结合了特异的新抗原之后,免疫T细胞能够发挥清除肿瘤的功能。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Southwestern)定量生物研究中心(QBRC)王涛课题组建立了一套人工智能模型(pMTnet),应用于肿瘤新生抗原和免疫T细胞受体(Tcellreceptor)结合特异性的预测。

中科院院士方复全已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曾任该校副校长

首都师范大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