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门里宝庆寺塔的履历是怎么被明朝人捏造出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专业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西安南门里有一座宝庆寺塔,又叫花塔、华塔。塔前的文物保护碑上说:宝庆寺“初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寺址原在唐城安仁坊,与小雁塔同在一坊。至唐文宗太和、开成年间,以五色砖作塔,故又称花塔寺。唐末寺毁于兵火。明景泰年间始重建于今址。”

■年的宝庆寺塔,关野贞摄影。图片出自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文化史蹟·图版》第九辑,日文原版第39页

我要说的是,这些话是有问题的。

肯定会有人反驳:这些说法可都是来自——历代官方志书的记载:

明嘉靖《陕西通志》(年成书)卷三十六载:“宝庆寺,在永宁门东,俗名花塔。隋文帝、唐中宗尝临幸焉。”

明万历《陕西通志》(年成书)卷十七称:“宝庆寺,在府治东南。……(此处略去与前朝志书重复的内容)文宗感蛤蜊观音像,建五色塔。五代殿宇兵燹,惟塔存。”

这两部明代《陕西通志》说,隋文帝时就有宝庆寺,唐文宗时建塔,寺、塔就在今址。到了清朝,才说寺、塔原在安仁坊。

清康熙《陕西通志》卷二十九曰:“宝庆寺,在咸宁安仁四坊(笔者按:此处表述有误。唐长安有万年县无咸宁县,安仁坊在万年县;清咸宁县无安仁坊,宝庆寺所在地叫永宁南坊),俗名华塔,隋仁寿初建。明天顺年(~)重修。万历间,冯恭定讲学于中。”

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说:“宝庆寺,在安仁坊,……(此处略去与前朝志书重复的内容)明景泰二年()重修,有碑记。本朝雍正元年,住僧文天重修寺阁。”

此后,乾隆朝的《西安府志》和《关中胜迹图志》写到宝庆寺时,都是照抄前志,没有任何新内容。不同的是嘉庆《咸宁县志》,它照抄了以上所有内容后,又加了一段按语,说这些说法“失之甚矣”,错得没眉眼了:

今花塔寺为隋唐皇城内太庙地,不得有寺,塔盖后人所移建者。如府学本由唐国子监移建,开元寺亦从城外移入。而诸志皆以为即唐时故址,失之甚矣!凡诸寺沿革,多不可凭。今姑校旧文录之,不可胜辨也。(嘉庆《咸宁县志》卷十二)

当代人修志,写到宝庆寺时,基本上还是照抄前志。对于嘉庆《咸宁县志》中指出的疑点,各志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称:“明景泰年间将塔迁建今址。”

《碑林区志》和《陕西省志·旅游志》说法一致:“明景泰二年()移塔建寺于今址。”依据是此塔东侧有“明景泰二年《重修宝庆寺记》石碑一通。”但如今塔下并无此碑,不知被移往何处。

《西安市志第六卷》则说,宝庆寺“可能是唐天祐元年韩建缩建长安城时,迁建今址”,华塔是“明景泰年间所建”。

时至今日,关于宝庆寺、塔的历史,就有了以下两点基本认识:

一、宝庆寺建于隋,在长安城安仁坊;

二、唐文宗时在宝庆寺内建五色塔。

下来,就让我们研究一下这两个问题。

史书里查不出安仁坊宝庆寺

唐长安城安仁坊所在地,如今属于西安市碑林区。年版《碑林区志》第页说:“宝庆寺修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原址在隋大兴城安仁坊(笔者按:此处表述有误,安仁坊本名安民坊,唐高宗永徽元年才改为安仁坊)。”再往后翻几页,~页的《碑林地区隋唐寺观一览表》里,却没有宝庆寺。官修志书,前后如此矛盾,叫人无语。

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在其《长安史迹研究》一书中,引用唐代诗人司空曙(约~)的《经废宝庆寺》,作为宝庆寺存在的证据:

黄叶前朝寺,无僧寒殿开。

池晴龟出曝,松暝鹤飞回。

古砌碑横草,阴廊画杂苔。

禅宫亦销歇,尘世转堪哀。

遗憾的是,这首诗里唯一的有效信息是,这个宝庆寺建于“前朝”,到作者写诗时已废毁;没有任何文字能说明它在长安城里。

我在电脑上全文检索了《旧唐书》《新唐书》、北宋《长安志》、元朝的《类编长安志》,都找不到唐长安宝庆寺。再查阅当代学者李健超的《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王亚荣的论文《隋大兴城佛寺考》,介永强的论文《唐都长安城的佛教寺院建筑》,还是一无所获:唐长安城安仁坊里没有宝庆寺,也没有五色塔;整个唐长安城都没有什么宝庆寺和五色塔。

■北宋《长安志》卷七关于安仁坊的记载

据《长安志》《类编长安志》《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等书记载,安仁坊西北角是荐福寺塔(小雁塔)院,坊内另有唐玄宗女儿万春公主、诗人元稹、史学家杜佑和一些有名有姓的高官贵戚住宅,共计十六处。

这已知的十六处私宅,是历代学者从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墓碑墓志中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出来的。

但要说:安仁坊里还有一个宝庆寺,建于隋初,毁于五代,隋文帝和唐中宗都去过寺里,唐文宗还给寺里修了个五色塔。寺院和塔,那么显眼的东西,存在了三百多年。

这让埋头故纸堆的历代学者们情何以堪?

那么现在的普遍说法:唐长安城安仁坊有个宝庆寺,依据何在?明嘉靖以后,所有的陕西志书都这么说。可是我们要研究唐长安的寺院,哪个朝代的文献更可靠?是唐朝、宋朝的,还是明朝的?

现在的基本事实是:唐、宋、元时期的文献里无一字提及安仁坊宝庆寺,明朝天顺五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卷三十二“西安府·寺观”部分还是没有宝庆寺。但是从明嘉靖《陕西通志》(年成书)开始,突然说唐长安城有个宝庆寺。

这些明朝人怎么知道唐朝的事情?唐代的长安城消失了他们看不见,之前的文献里没记载他们查不出,他们更不曾有什么考古发现,你觉得他们这么说有何依据?你愿意相信吗?

宝庆寺塔的历史是捏造的

明清两朝,四部《陕西通志》,关于宝庆寺、塔的说法都没有文献出处,不足为凭。

■明万历《陕西通志》关于宝庆寺和五色塔的记载

万历《陕西通志》说,唐“文宗感蛤蜊观音像,建五色塔。”搬出一个故事来,给人感觉有点儿根据了。很不巧,这个故事的出处被我找到了。唐人苏鹗《杜阳杂编》里说:

上(唐文宗)好食蛤蜊。一日,左右方盈盘而进,中有擘之不裂者。上疑其异,乃焚香祝之。俄顷自开,中有二人,形眉端秀,体质悉备,螺髻璎珞,足履菡萏,谓之菩萨。上遂置之于金粟檀香盒,以玉屑覆之,赐兴善寺,令致敬礼。至会昌中毁佛舍,遂不知所在。

遗憾的是,文宗皇帝把蛤蜊菩萨赐给了兴善寺,而不是宝庆寺,也没有建什么五色塔。

说到这儿,再回头看看司空曙的《经废宝庆寺》诗。如果非要说诗中的宝庆寺就在唐长安,坚信唐文宗在宝庆寺建了一座五色塔,那么问题又来了:司空曙死后三十多年,唐文宗才即位;也就是说,唐文宗在宝庆寺建五色塔时,宝庆寺早已废毁。这又如何讲得通?

很明显,“蛤蜊菩萨”这个本就荒诞的故事被人篡改了,五色塔的历史是凭空捏造的。

万历《陕西通志》还说:五代时,宝庆寺毁于兵火,但宝庆寺塔还在。这个说法也经不起查考。

北宋元祐元年()闰二月,有个叫张礼的人,耗时七天游历京兆(今西安)城南,写了一篇《游城南记》。他游访的第一处故迹是荐福寺塔(小雁塔),第二处是慈恩寺塔(大雁塔)。小雁塔在安仁坊西北角,张礼由此前往大雁塔时,穿过了整个安仁坊故址,却只字未提宝庆寺塔。张礼此行,目的就是探访唐朝故迹,既然看过了小雁塔,怎会错过“与小雁塔同在一坊”(文物保护碑语)的宝庆寺塔?

答案只能有一个:安仁坊里根本就没有宝庆寺塔。

这里再说明一点:很多人说宝庆寺、塔是唐代的,一大证据是明清时期宝庆寺内和塔上有一些唐代石刻佛教造像。事实上,嘉庆《咸宁县志》卷十六《金石志》早已指出:“花塔诸石刻,皆自光宅移来”。这些石刻本是唐长安光宅寺旧物,到明朝被安置在宝庆寺。除了这些唐代石刻,宝庆寺内、塔上还有北朝、隋朝的石刻造像,总不能据此说寺、塔都是北朝的吧?

■清末的宝庆寺塔,东面,可见塔身上的佛造像。图片出自足立喜六《長安史蹟の研究·图版》日文原版第89页

结论和一个推测

现在可以确定:明清志书里关于宝庆寺的说法于史无据,关于五色塔的说法则是篡改唐代文献后编造的谎言。宝庆寺、塔的历史根本扯不到隋唐时期,也不是从安仁坊迁建至今址的。

还剩一个问题:志书里的说法是假的,但修志者何必为一个宝庆寺说谎?

我推测,宝庆寺、塔虚假的历史很可能出自明景泰二年()的《重修宝庆寺记》。随后,嘉靖朝和万历朝的修志者未加甄别,把碑记的说法写进了《陕西通志》,清朝的修志者又照抄明朝志书,以致谬说流传,贻误至今。

景泰二年所谓的“重修”宝庆寺,就跟“××转世”的鬼话一样,建立在“前世”的谎言基础上。宝庆寺、塔并没有前世,景泰二年很可能就是它们的始建之年。前引《西安市志·第六卷》就说宝庆寺塔是“明景泰年间所建”,《陕西省志·文物志》也说宝庆寺塔是“明代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

我怀疑这个碑记造假,是因为西安明城墙内有好几处明代古迹,都以种种手段编造谎言,说自己的历史远溯汉唐,宝庆寺、塔历史造假并非个案。可惜我找不到这个碑记原文,无法指证。

托古是中国人的“雅癖”,多一处汉唐遗存,古国、古都的历史就多一分厚重、辉煌。拆穿谎言则扫人兴、讨人嫌。碑记无妨造假,志书无妨照抄,你抄他、我抄你,留下来的才是信史,真相就任由尘封土掩吧!

■民国时期的宝庆寺塔。图片出自王望《新西安》(中华书局,年)卷首插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